学院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1948年东北农学院农机系。历经七十余载的沧桑巨变与薪火传承,学院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深度融合蒋亦元先生的院士风范,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业工程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能源动力和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拥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农业工程下设3个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自设方向)。拥有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个: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1.3亿元,获黑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发表 SCI/EI 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成果转化10余项。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32人。师资队伍中汇聚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等高层次人才,形成包括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龙江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十佳农机教师、省教学名师等教学骨干,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实践丰富的师资梯队。

【平台建设】

学院建有总面积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基地,配备总值9900余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国家级农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平台6个:农业农村部高效播种收获装备重点实验、农业农村部北方一季稻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北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黑龙江省北方寒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材料化技术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

学院设有8个本科专业(含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硕博班),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58人,其中本科生2045人、研究生513人。学院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依托工程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十四五”期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含精品课程)8门,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0部,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3项、霍英东教育教学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学生工作

学院学生工作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院士精神引领、五育融合贯通、三全育人协同的特色育人体系,创新形成531育人模式:以德育铸魂厚植家国情怀,智育固本夯实专业根基,体育强基锤炼健康体魄,美育浸润提升人文素养,劳育淬炼强化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卓越工程人才。通过搭建面试优化实验室、工耕践行辅导员工作室、科创中心等育人载体,构建专业培养科创实践就业服务全链条育人闭环。近年来实现科创育人历史性突破,获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双项国家级殊荣;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A赛事中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60创新形成课程渗透导师引领竞赛锤炼成果反哺四维培养机制,推动竞赛层级、获奖质量、育人模式三维跃升,系统性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新范式。

【社会服务】

学院紧密围绕寒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寒区可再生资源转化与利用,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立足东北农业现代化需求,联合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开展项目攻关共建科研基地,定向培育专业人才“十四五”期间,派出三区人才20余人次,签订横向课题40余项,开展科技下乡服务30余次,服务龙江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日本、俄罗斯、美国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活动,学院有效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产业服务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期,学院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荟一流师资、固一流学科、建一流专业、育一流人才、组一流团队、筑一流平台、施一流管理、呈一流服务、创一流环境、出一流成果”的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一流学院”建设,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长江路600号东北农业大学新工程楼
  • 总机:0451-55190667  传真:0451-55190667
  • 版权所有: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