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2025年3月2日,工程学院成功举办“双碳背景下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专题学术报告会。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袁浩然研究员、东南大学张会岩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冰峰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学院院长李岩主持会议,百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学术交流。


顶尖学者齐聚 共话双碳前沿
上午9时,李岩在致辞中指出,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破解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型双重难题的关键突破口。本次特邀三位在生物质能源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传经送宝,既是学院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工程学科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
聚焦技术突破 探索能源革命
首位专家袁浩然研究员以《有机固废热化学高值利用》为题,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热解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介绍了气液固三相靶向强化机制的研究、热化结构过程的强化调控方法,展示了分布式固废清洁利用、海上含油钻屑热解处理、废弃塑料能源化利用等技术在广州等地的工程化应用案例,其开发的分布式处理系统已形成年处理固废50万吨的产业化规模。

东南大学张会岩教授在《生物质定向转化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和炭材料研究进展》报告中,创新性提出“分级热解-原位催化”协同调控策略,通过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与反应器结构优化,成功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航空燃油前驱体。同时介绍了其研发的木质素C-C键选择性高效断裂、生物质光电催化制备液体燃料等前沿技术。张教授团队建设的均质有机废物气化与制碳示范项目,因其高效节能特性引发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冰峰教授带来的《废弃生物质光生物能源转化及增效机制》报告,则另辟蹊径地融合光催化与微生物代谢技术。通过构建光-酶耦合反应体系,实现农林废弃物到生物氢气的直接转化,能量转化效率突破12%的理论极限。刘教授团队在藻菌共生体系、光电极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学术碰撞激荡 启迪创新思维
每场报告后的互动环节都洋溢着热烈的学术氛围。在场师生就“风力机叶片回收处理”、“碳纳米管排列方式与性能”、“光发酵与暗发酵全天候动态调整”等问题与专家深入探讨,三位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验,剖析了技术难点,更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性。


搭建交流平台 赋能学科发展
持续三个小时的学术盛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李岩总结指出,本次报告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力,三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学院农业废弃物处理、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为后续开展联合攻关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将继续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机制,推动实质性科研合作。本次高水平学术交流的举办,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标志着学院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培育学科方向上的坚定步伐。